IMG_1767  

105.4.22(六)早上跟兩個女兒一起吃早餐,通常在六日我們會全家一起吃早餐聊聊一周發生的事與分享。今天爸爸有事。
大女而說今天有學姊約她去參加教會的活動,可是她不敢去。對於這件事她非常困擾,
我問為什麼不敢去呢?你在擔心什麼?
她反應就有點大,就是不敢去,跟其他人不熟,怕其他人怎麼看,怕覺得自己不夠好……。
我說:如果明白原因,那就去面對,穿越過去,其實你會發現這些恐懼擔憂,大多是自己想像出來嚇自己的。
然後大女兒:反應更大,又沒辦法,這樣說她就不怕。
於是又,即將邁入兩邊拉扯,重複個自說法的狀態。

後來我畫了“生命狀態圖”給大女兒看,你的位置現在是在“問題”狀態。
姐姐你上過課可以了解,
恐懼的問題,生命狀態圖往上是“給予”與“接受”走(學習,行動,傳遞愛的道路),接受包括接受自己的不夠好。

生命狀態圖往下是“抗拒”與“欲求”。
你看看這個“恐懼”是那一種,是抗拒面對未知,是因為自己的不夠好。
這時讓她看清自己所在的位置,你要選擇,你生命要往上走還是往下走。

這時已跳出了兩邊的拉扯,決定你自己的生命方向盤,交回了她手上。

邀請你看看,願不願意一次一小步,往前走看看,我陪可以你去到門口。

恐懼有時後是沒有理由的,不是挖出原因就不怕,而是明知道自己害怕,卻仍究往前走一步,再往前一步
行動是療癒,每往前一步,就會生出改變的勇氣。

晚上我們就各自分享,姐姐說實際上沒有她想的那樣,也分享她參加活動的感動,雖然也許下次去之前她還是會掙扎。
不過今天又增加了一次面對恐懼的經驗。

我分享從過去以來我害怕面對我的使命,因為我覺得我做不到,怎麼可能可以做到。
可是在這裡,我就算再害怕也會往前走,因為我想改變。跟著課程走,一步一步帶著我。有這麼一群人,還有老公一起成長。
如果我一個人卡著,自以為很好,自我安慰這樣就可以。
如果我不成長,有一天就會成為你們的障礙。

而這樣我可以像今天一樣,給你們跟爸爸支持與陪伴。


“恐懼跟擔憂”是一種潛藏的攻擊,它深層次表達的是我不相信你,除非你證明給我看,我才會放心。
一但對方照你的要求走證明路線,一旦證明不了,自己會爆掉,乾脆放棄自己,因為怎麼樣都做不到那個要求。

我們要給出祝福跟信任,一但擔心焦慮害怕的情緒出現,其實要放下轉念的是自己。重新的給出祝福。
這不容易,我常來來回回,但是如果有覺察,就改變。

在生活中有些抉擇或決定,不知如何選擇時,畫出生命狀態圖,看看自己的位置目前在哪裡?這個決定會讓你的生命,往上走或往下走。你會找到答案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4/27後續 我們跟姐姐約定晚上來一起探討,她對於在人群中的焦慮跟恐懼這個主題,爸爸採用覺醒之旅的工具技法與心法,太空梭意識物的探索+蒲公英探索法

找到小時侯的兩個記憶,一段是她小時侯鬧脾氣,媽媽試著安撫她,結果安撫不成發脾氣走開,那時她被我嚇到,以為媽媽在生她的氣。

(她潛意識中發脾氣是不應該的,別人會生氣,延伸出表達自己想要的,是不應該的,別人會生氣。想要要不到)

另一段小時候與妹妹用嬰兒油幫腳踏車上油,小孩子天真的想法,事中發現想像不如預期,黑色的油滴滿地,她害怕了,可是沒辦法隱藏這個結果,結果被阿媽罵了,她哭了很久。

(潛意識中她想要的到結果的保證,才會行動,事實上很多事是無法預知結果的。延伸出做任何事都不太敢有自己的想法,除非確認她是安全的)

由於時間有限只找出這兩點,這兩個相加導致她在表達自我想法上有很多無形的壓力與障礙。

爸爸重新的解讀換眼鏡思考:

第一個禮物 其實媽媽在當時是有回應姐姐的哭鬧的,她不會想要要不到。只要表達明確。

第二個禮物 媽媽並不是對她生氣,而是安撫不成,對自己生氣暫時離開現場,是一場誤會。母女關係不會因為這樣搞砸。

第三個禮物 生命是沒有任何預知結果的,勇於冒個險嘗試新事物,生命才會開展。

解開過去事件在情緒上的誤解,重新看待事情。並踩出下一步,決定參加教會的靈修會,認識新朋友。

 

在過去我不會深入去幫她探討這個問題,會認為這個小孩天生個性就是害羞內向,反正我跟老公也是這種安靜的個性,遺傳吧!

不也過的好好的,自然而然就會好了。其實我的人生也是被類似問題困擾,影響方方面面,包括作網站就是避免面對人

還有許多(與親人之間的距離感)其實都是表達的障礙,我不喜歡面對壓力也給自己找藉口,一個人自由自在呀。

上了課之後這些慢慢看懂了。


 

介紹一本書(愛勝過恐懼)

節錄幾段:
一個家擁有的首要特質就是親密。當我們說「我在這裡覺得不自在」,是在表達一股無法達至親密的不安。
當我們說「我真想回家」,是在表達自己需要一個有歸屬感的親密之地。

恐懼是親密的大敵。恐懼使我們互相遠離,或是緊抓著彼此,卻又無法創造真實的親密。

無論是保持懼離或是刻意親近,恐懼會讓我們無法成為一個親密團體,也無法在其中以個人獨特的方式,與眾人一起成長。

什麼是親密的地方?他常會伸出手臂,把手掌的側端合起來,像捧著一隻受傷的小鳥一樣,
然後問大家:「如果我把手掌打開會發生什麼事?我們回答:「小鳥會試著拍動翅膀,接著就掉下去死掉了。」
他又問:「如果我把手掌合起來,會發生什麼事?」我們回答:「小鳥會被壓死。」
接著他就說:「一個親密的地方就像我合起來的兩隻手掌,不是完全打開,也不是完全關上,這是一個可以讓人成長的空間。」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tyo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